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三年,我从幼儿园老师那儿学到了什么

2017-08-10 兔小葵 李跃儿芭学园



这篇文章,是一位家长在幼儿园近三年的总结。我们总说孩子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而一所有爱的幼儿园,一些懂得教育的老师,会让我们体验到这些:


✦  爱孩子并懂得如何爱

✦  帮助孩子建立起“我很好”的信念

✦  理解孩子的行为

✦  通过培养做事能力,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力量

✦  用投入的行动带动孩子,用愉快的气氛感染孩子

✦  用自然和艺术之美滋养孩子的心

 

在幼儿园学到的东西,能让我们用一辈子。




文:兔小葵(李跃儿芭学园家长)

 

我儿子的幼儿园老师叫弓静,比我小15岁,但在协助孩子成长和与孩子相处等方面 ,她是我的老师。

 

我家孩子在向日葵班上幼儿园的近三年时间里,我也一同认真地做学生。从每周的周报表、每季的家长会、一天陪园和半天客座、与老师偶尔的电话和见面以及各种活动中,观摩了作法,学习了理念,体验了真诚,感受了美好。


即将离开向日葵班之际,将我所学总结如下,作为我的结业报告,请老师和同学们评鉴。




 一、学会爱孩子并懂得如何爱


这个幼儿园最看重的就是老师是不是真的爱孩子。


他们认为,只要对孩子有爱,其他技能都可以培养;如果没有爱的能力,光有教育技术也难以走上正确的方向。


这近三年的时光里,我亲身感受到,老师们对孩子是满满的爱。


我看到,孩子们不怕老师,跟老师很亲,从很多细小之处都能反映出来。比如孩子们见到老师都很自然,没有拘束和紧张,他们对老师直呼其名,和老师开玩笑。孩子见到老师打招呼,是出于自愿和喜悦的。我家孩子认识好多其他班的老师,若是见到了,必定远远地喊她们的名字。


(已毕业的孩子回来向日葵班,是大哥哥姐姐了!)


记得入园第一年,放学后在绿洲院子里玩时,见到几个老师下班走过来,他大声地喊:“秀娟!张利!”老师们都开心地走过来,跟他说话,有时还抱抱他。通过我家孩子,我知道了很多老师的名字。孩子天然地喜欢人,大人若真心对孩子好,孩子感觉得到;若大人对孩子冷漠、严厉、高高在上、甚至伤害,孩子必定对其害怕、不喜欢。


老师们对孩子的爱,是真诚的。



她们满怀爱和孩子在一起,而不是仅仅作为工作任务。我在芭学园见过很多有爱的画面。第一次到芭学园观园,是在华龙苑园。我看到一班孩子和老师在沙坑玩儿。突然一个孩子爬到了蹲着的老师的后背上,就那么呆着,老师继续挖沙子。在育荣上亲子班时,遇到彩虹园开运动会,一个孩子也开心地爬到了蹲着画线的老师的后背上。这震撼到了我。


如果有孩子尿了裤子或拉到裤子里,老师都会及时给孩子洗干净再换上备用裤子,一点也不会批评或嫌弃孩子。装在塑料袋里让孩子带回家的,是老师洗过的裤子。听别的班一个孩子奶奶说,孩子入园一年半了,经常拉在裤子里,每次老师都给洗。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就是在这点滴小事中建立起来的。这些老师都很年轻,她们做到了这些,孩子和家长怎能不喜欢她们呢?



班车师傅对孩子们也是充满爱的。


两年分别坐李云师傅和胡师傅的车,每次见到的他们都是笑呵呵的。我家孩子说,他下了班车后有时用腿、用头、用屁股和李云再见;在园里要是碰见李云了,也会大声招呼;若是平时在路上碰到李云开的大橘子,他就更兴奋了。


老师们对孩子的态度,总是非常温和,没有责骂、怒吼、指责、呵斥甚至不耐烦。大李曾对家长们说:“你们放心吧,孩子在园里,我们的老师连个不好的脸色都不会有,更不可能出现打孩子、虐待孩子的事。”


我确信,所以放心。从入园第一天起,只要孩子到园里,我就安心地做我的事。老师们对孩子的好,不是制度约束出来的,是她们发自内心的对事业、对孩子的爱。在日复一日带孩子的费心费力的持续工作中,老师们能始终如一地保持耐心平和,是她们对孩子有感情、有慈悲心。


这里的老师们爱孩子、懂孩子。爱,是一切的前提。



相对比来说,家长爱孩子,虽是出于血缘之亲,但具体的行为能不能体现爱,就不一定了。怎么做才是真正地对孩子好,哪些无意识的行为会对孩子造成伤害,这些并不是每个家长都清楚地知道。如果家长自身的原生家庭没有给过良好范例,家长自己幼年时期也有不少心理创伤,在对待孩子时,能保持耐心、情绪平和就不容易了,更别说接纳孩子的情绪、认同孩子的感受了。


所以说,做父母是需要学习、觉察、反思和成长的。孩子是上天派来拯救父母的,养育孩子的过程,父母可以重回童年,疗愈儿时的创伤。每一个与孩子相处的困难时刻,都是家长学习的好机会,自以为是、生气发火恐怕都于事无益。孩子就是来帮助父母脱离以自我为中心的,有时一个孩子不够,还要再来一个。




在懂得如何才是爱孩子方面,弓静是我的老师。


我家孩子在家里,不小心受伤的时候,总会得到特别的关注,大人紧张地询问可能加剧了他的害怕,他习惯于趴在大人的肩膀上哭。


在园里,孩子受伤,会得到及时关注,老师会接纳情绪,带到保健室处理,会陪伴和鼓励孩子。记得大李说过,在孩子哭的时候,最好让孩子脚踩在地上,让孩子和大人互相能看到脸,大人在旁边陪伴,这样孩子会感觉更踏实,能成长起面对现实的力量来,而不是躲在大人的怀里,虽然舒服但却是逃避,不利于学会如何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情绪,不利于成长起自己力量。


有一次,我家孩子在园里,手指受了一点小伤,不敢用手拿餐具吃饭。他说:

 

“弓静对我说:‘你虽然这只手破了,可是还能吃饭’。我说:‘我不可以用它拿东西’,弓静说:‘可以,你只要不碰到那就可以’。


然后弓静对我说:‘你喝一碗小小的粥,可以吗?’我说:‘嗯’。然后弓静给我盛了一碗粥,我拿了一个馒头,又拿了一个馒头,再拿一个馒头,全塞到嘴里了”。

 

从孩子的描述里,我仿佛听到了弓静温和而坚定的声音:“你虽然这只手破了,可是还能吃饭”“可以,你只要不碰到那就可以。”她的话,简短而有力,坚定但不强势,温和不带情绪,能帮助孩子消除恐惧和担心,又给孩子力量和支持。


“你喝一碗小小的粥,可以吗?”——弓静用征求意见的口吻商量,用有趣的话语吸引——“小小的粥”,多有意思啊!而我这样死板无趣的人,脑子里还没有这么好玩儿的词儿。我反思自己和我家孩子的其他家长在这种情境下的态度、语言和作法,难怪孩子乐于听弓静的话,而在家里,就常有情绪和反抗。



二、帮助孩子建立起“我好”的信念


每周的周报表里,老师都会在“本周孩子状态”栏里,写一两段孩子的进步、良好行为或有意思的事,从来没有提出过孩子哪哪方面不好。老师也没有对我说过孩子有什么什么问题,没有拿我家孩子和别的孩子进行比较,说我家孩子哪点不如别人。


老师们对孩子,都给予充分的认同,不会让孩子们觉得自己不好。


老师会制止孩子的危险行为,也会对孩子有遵守规则的要求,但不是用惩罚的方法,不会使用带有情绪的语言暴力,不会用白眼和冷脸对待孩子,因为情绪是最伤害人;更不会说孩子笨、不听话、淘气捣蛋、烦人、不乖不好、坐不住、控制不住自己、不遵守纪律,不会给孩子“贴标签”——他就是懒、就是不听话、就是不合群、就是胆小等等。



芭学园的各种活动,也都没有评比、竞争或排名。


运动会各项目,完全自愿报名;只要参加就有奖励,奖品是各种蔬菜,没有谁第一、谁第末的排名。旧物改造、插花等活动,大家的作品都同样展示;在班里演戏剧,孩子们自选角色,不是老师指定;大家机会均等,没有选优。


芭学园在每一个细节处,小心地保护着孩子们稚嫩的心灵。避免让孩子心里有“我只有做到最好,才会被喜欢”或者“别人第一,我不行”“我不够好”等想法和信念。心里有一个坚定的“我好”的信念,对一生幸福至关重要。




同时,平等地对待每个孩子,看到每个孩子都是好的,不强化竞争,也能帮助孩子建立“我好,你也好”的信念,“我好”不是建立在别人不好的基础上的。没有孩子被老师批评或惩罚,孩子们之间也没有认为谁谁不好。


而我对孩子,时不时地不耐烦,加以不切实际的要求,各种制止和命令,总是“不要……”“不要……”或者“要这样”“快点”“再不……就……”等等,我自己情绪不好时对他大吼大叫,唠里唠叨。这些情况,会不断带给孩子一个讯息,就是“我不够好”“我不可爱”“我不如别人”“我达不到要求”,小小的心灵会觉得自己不好,慢慢地形成了“我不好”的信念,直到成年,都会以这样的信念去诠释他们遇到的事和听到的话,而不容易从其他角度看问题。



 三、理解孩子的行为


孩子一个外在的行为,在不同人眼里,对其内在原因,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会导致给予孩子不同的回应;不同的回应长期多次累积,就产生了孩子不同的成长结果。


如果家长掌握更多关于孩子的知识,就能理解他们言行举止的含义,更好地与孩子相处。我平常上下班的地铁上,遇到幼儿阶段的孩子时,总会特别注意观察孩子和大人的互动。现在我一定程度上能看出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需求了;然而,能正确理解孩子行为原因并给予正确回应的家长,真没看见几个。



某个年龄段孩子的行为,有其共性。了解到这一点,才不会对孩子有超出其年龄和能力的期望。同时,每个孩子也各有不同的个性,承认这一点,才不会焦虑地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孩子比较。既认识规律,又承认个性;既能把握规律又能引导个性。这样,才更能懂孩子,爱孩子,不会嫌弃孩子怎么就这么不懂事、性格怎么就这么不好。



在这方面,幼儿园老师给我吃了很多次定心丸。她将孩子成长得好的方面展示给我,经常让我看到他的努力和进步,从来不在孩子之间进行比较,即使我问,是不是我家孩子比别人孩子哪哪方面差些?他这方面是不是还不行?老师都不会附和。她只是让我更多地去关注自己孩子的行为和感受,更专注于以实际行动去引领和协助孩子。


这种能去沟通并理解别人行为原因的能力、体悟别人对自己行为感受的能力,就是情商的内容之一吧?培养孩子的情商,也许就在这一点一滴之中。我观察,向日葵班的孩子在一起玩时,很少有大冲突,这就是芭学园教育结果的体现吧。



四、通过做事,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力量


老师和客座的家长都向我传递回信息,说我家孩子在向日葵班,自理自立。但在家情况却没这么可人,这主要是因为家长没有给机会,在环境创设和行为示范方面也做得不好。



➤  给孩子自己动手做事的机会


在幼儿园,从入园开始,老师就进行日常生活基本技能培养,协助孩子逐渐地能做越来越多照顾自己的事情,比如穿脱衣服和鞋子、取送餐具、自己如厕、将自己衣帽架上的东西装进书包、自己装被子包等。老师允许孩子自己做,不会嫌他们慢或麻烦。


吃饭时,米饭由孩子们自己盛,菜也是自己夹,不是老师按份分派给孩子;客座时看到当时3岁多的霖霖(化名)正在用小瓷壶往一个个小杯子里分倒牛奶;归位玩具孩子们全都参与;松土种菜、做木工活、大型搭建等工作,孩子们都被鼓励动手参与。



我家孩子刚入园时期,回家后经常高兴地和我分享他新学到的本领,比如怎样把脱下的衣服叠整齐放在枕头前,怎样用手抓住秋衣的袖口穿外套。前段时间,偶然听他说在园里自己装被子包,于是请他现场演示一下,在我目瞪口呆之下,他没费什么劲就自己全部装好,拉好链子拖到了门口。而在家里,从来没有给过他自己装被子包的机会,大人根本没有想到这是个培养自立的机会,大人全做了。


大人以为“他还小做不了这些事”或者“做起来太慢了,给他收拾残局还更麻烦些”“这些小事长大了自然就会了,哪有大人不会穿衣服的呢”,还听见过这样的话:“我干活,你到一边玩啊,你的任务就是玩。”还有的人认为,照顾好孩子甚至伺候好孩子,吃饱穿好安全无事就行了,误以为教育只是学知识。


教育就在生活中。就在于幼年时期,能不能踏踏实实地从一件件具体事情中,获得生存发展的技能、克服困难的勇气、坚持下去的毅力和达成目标的信心。


 

➤  慢慢地做给孩子看,不加痕迹地示范


幼儿期孩子有模仿的特性,抓住这个年龄孩子的这一特点,趁孩子想自己做的意愿很强烈的时期,给孩子提供环境和示范,让孩子从自己做事中获得体验。


上亲子班、去陪园和客座时,我观察到,早上自选工作的时段里,老师会自己安静地坐在教室的小桌子旁,手里做着手工活儿。就这样安静地坐在那做事,没有大呼小叫地招呼孩子过来做事。弓静也教给我,在家里,我要自己先做起来,这样,孩子就有可能被吸引,也一同做起来;不能只是命令孩子做事,自己却在一旁看手机。也可以邀请孩子和大人一起做家务活,端菜、洗碗、扫地、整理衣服……都是教育的机会。


当孩子在身边来看大人做事的时候,大人就把动作慢下来,一步一步,分解动作,按顺序、慢慢地、默默地示范给孩子看。是用自己的行动做给孩子看,让孩子知道一步一步怎样做的,而不是靠嘴巴说话来教孩子。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就应该自己玩,想玩啥玩啥,大人做大人的事不用管孩子,这些事大了自然就会;有的图眼前舒服,不想费心费力陪孩子;还有的人因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承担这些家务活受累,认为不要学会这些更好。


其实,日常生活中成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孩子吸收、模仿的对象。在家里,大人热衷于打麻将、看电视、总是歪在沙发里看手机与大人认真做家务事、看书、锻炼身体,孩子学习到的肯定不一样。日常生活中具体事情的作法和基本的礼仪,大人们必须一点一滴地示范孩子怎样做才是对的,这是父母的义务。



➤  不过多地语言指导,不加以评判或责怪


示范的过程中,不要边做边用语言解释,这样有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在具体的动作上;否则容易形成嘴上说得一套一套的像是全明白,落到实际则不知道具体每一步怎么操作或遇到一困难就放弃,没有信心和力量完成。


孩子做完之后,也不要过多的语言评价。可以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孩子建立起对自己的良好评价,而不是总期待得到别人的评价。“你看,你把这个做完了。”要比说:“你真棒!你都会做这个了”要好。


如果孩子没有做成,或者中间遇到困难了,这时才是需要大人提供帮助的机会。比如,在我家孩子不想继续做下去的时候,弓静会在他身边,温和地对他说:“你看,如果再缝几针,就可以缝完这一边了。你要不要继续?”但也允许孩子每天做一点,几天做完一个手工作品,要看孩子的年龄和能力水平。



如果在孩子两三岁非常愿意模仿的时期,没有抓住机会帮助孩子对自己做事有信心有能力,到了五六岁,孩子就会出现不愿意自己动手做事的情况。错过了“不管多费劲孩子都愿意一遍一遍重复做”的阶段,再大一些,就会做啥事都不愿意多花一点力气。不过,认识到问题,从啥时候开始引导,都会有效果的。


举一个家中常发生的让我犯愁抓狂的情景。准备外出前,我让孩子把客厅地面的火车轨道归位了,他不愿意,我说了几遍他还没行动。我再催,他哼唧说:“不。你跟我一起,我才收。爸爸也一起。”收的时候他也不积极干,有气无力地拿几根,又玩起来。最终是爸妈干得多,他意思几下而已,总算都装起来了。这个过程中,爸妈帮得不耐烦不高兴,心里觉得这孩子怎么这么懒,这方面怎么就没培养好。


大人希望孩子能自己做自己的事,不抢着代劳、不剥夺他的机会,这个意识是对了。但是,如何能落实到孩子确实自己做,并且乐意地做呢?这就是教育的技术了。我没有掌握好这技术。孩子两岁多的时候,曾发生过逼迫孩子自己捡东西、收玩具的情况。我坚持说:“这是你的玩具,你应该自己收!”“这是你弄脏的,你要自己擦。”“你自己掉的,得自己捡。你要不捡就别吃饭了。”简直是要逼死人的气势。孩子坚持不干,最后少不了哭一场。


我常常会生气责怪孩子,心里气愤地想:“都是因为大人给惯的,这点事都不肯自己做”“小时候自己不动手做事,将来长大了也是个懒家伙,做不成什么事。”这样想的时候,自己的情绪就坏了。现在回头看,那时的我徒有理念,没有技术,害人不浅哟。直到现在,让孩子干什么,有时他还会说:“这不是我弄的,我不干”“这是你的事,你自己干”这之类的话。



这种情况下,猜猜芭学园老师会怎么做呢?我现在时常这么想想。她可能会说:“我可以帮你。来,咱们一起。”“没问题。不过,你可不可以先试试……?”“可不可以请你帮我……?”老师会拉着孩子的手,一起蹲下来,拿起工具,默默地做起来,做得很有趣的样子,然后问孩子要不要也试试。还会在一旁观察,孩子遇到困难会悄悄地提供一点小帮助,会注意让孩子感觉仍然是自己完成的。


做完之后,老师可能会说:“你看,你把这里全都扫干净了。”让孩子发现自己的力量,孩子自己完成一项工作会很有成就感、满足感,自信心会增加,同时也能感觉到有人支持自己,不会因为求不到帮助而有情绪。


教育是理念和技术融合的艺术。艺术没有定式、不太好言传,需要用心去观察、去体悟、去研习,才能领悟其妙,才会熟练地表达和运用。

 


➤  准备适合孩子们工作的环境和工具


芭学园的教室里,有各种小小的、正好适合孩子用的工具,小毛巾、小抹布、小笤帚、小桌椅、小剪刀;有老师提前精心准备好的手工材料,装在托盘里,分类摆放在矮矮的架子上。


孩子做同一工作所需的材料和工具会放在一处,孩子不用到处去找,因为在找的过程中孩子的心力已被分散甚至可能忘记了本来想做什么。架子上工作材料和玩具,井然有序,并且不会太多,会定期更新。


记得老师来家访时提出,我家的玩具太多了,建议收起来一部分,一批玩一段时间,再更换新的;玩具少而整齐,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秩序感,选择起来也不困难,能快速进入工作状态。教室里,没有杂物,整个环境的布置都是从有利于孩子的角度考虑的。这里是真正适合孩子的家。


不仅是环境,我感受到,芭学园在其他方面,也都是以孩子为中心,从有利于孩子的角度考虑,而不是仅考虑方便老师管理。



 五、投入行动带动孩子,愉快气氛感染孩子


弓静和孩子们在一起时,总是很投入。从照片里看到,她经常是和孩子们一起坐在地上,脑袋凑在一起。孩子们遇到感兴趣的事物时,她跟着孩子一起喜悦;孩子们有新发现时,她一起惊喜。她的投入带动孩子们也投入地探索研究、专注做事。


想想我们家长,一天中有多少时间是真正和孩子在一起呢?在一起时,是不是心不在蔫的?或者为了自己省事,给孩子放个电视动画片看看。所谓高质量的陪伴,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地和孩子在一起。相对于老师,咱做的,还真不到位。


孩子每天从园里出来都是很高兴的。第一年在绿洲的时候,放学总不愿意离开园,和小朋友们玩,有时他一个人要玩到园里所有老师都下班了,才回家;现在我想起绿洲,都是各种愉快的记忆。


向日葵班总是充满欢乐的,总是有各种有意思的事,四季不同的课程:春季种植、夏季生成课、秋季大型搭建、冬季室内手工,每周的蒙氏课、艺术课、舞蹈课等专门课程,家长客座、小朋友过生日、自助餐等,时不时地有惊喜。



芭学园里各种各样的活动,都设计得与众不同。重要的中华传统节日,都有相应的歌谣、故事、活动。连续三年的端午节都收到了老师们亲手做的香囊和五彩绳;中秋节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冬至包饺子,春节带孩子编对联、写福字、剪窗花、做灯笼。


远足、野外生存、玩具日、小运动会、旧物改造、插花展还有奇装异服日,每一个活动都太有意思了,孩子们都好开心。在这里,班内班外,孩子们都在自由的、愉快的气氛里,受着滋养



我想,家庭里,也要认真考虑怎样给孩子留下更多愉快而不是痛苦的记忆,让更多的地方和情境,在孩子的记忆里是美好的而不是难受的。那些小时候挨过打、挨过骂、被嘲笑、被指责的场所和情境,恐怕我们到老都不会忘记吧?


如今,我们做了父母,有意识地尽量避免孩子有这样的记忆吧。不顾孩子哭泣转身离去、认为孩子行为不妥高高在上地对孩子怒目而视、厉声呵斥甚至打骂……,即便这些事情不在孩子的记忆里,当时体验到感觉和心里做出的决定,肯定会长久地留在孩子的身体里、潜意识里,形成儿时的创伤。


愉快的气氛,是滋润心灵的养分。为人父母,如果能让孩子的一生有个温暖的底色,应是功德。



六、用自然和艺术之美滋养孩子的心


芭学园的校园、楼内、教室,处处都极美,充满艺术气息,让人置身其中,特舒服,特享受。


教室里,每处都是精心布置的。有带着生命气息的原木原色的小桌椅、大积木、雕刻的动物、手工染的纱、手工做的布偶和布娃娃、毛线编织的大树和卷带、用麻绳贴成大树图案和真叶子装饰的墙、挂着孩子们照片的用麻绳编的网、四季桌上四季变化的宝贝、粉红色的窗帘、水墨画图案的小洗手池……每个角落,都美得让人赞叹。


就连每次家长会的签到表,都是老师手绘的;签到桌上,必有一瓶鲜花;每次签到的时候我都要拍一张照片,想把这美好留住。孩子们的手工作品,没有买现成的手工材料,都是老师们自己准备的材料,要么是废物利用,要么是买的品质很好的纸,使用这些材料时有非常好的感觉,更有自由创作的空间。



准备工作材料,要花很多时间;我自己试着制作穿插工作用的纸后,才直观深刻地体会到老师们给班里准备那么多工作材料要花费精力。更不用说孩子生日会和告别会的烛光、鲜花和彩纱了;对了,连自助餐都摆得那么精美。



还有,晨圈里应着季节变化的歌谣、韵律和故事,讲布偶故事时的故事桌,演戏剧时的小道具,唤孩子们回屋的排火车的歌儿,叫醒午睡的音乐,还有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音乐课、艺术课和舞蹈课。


芭学园将艺术融入生活。这一点一滴,润物无声的滋养,不是大水漫灌、催熟膨大的技术培训,是将美的感觉和体验带给孩子,让他们浸染在这艺术的氛围里,享受并爱上这种有丰富精神生活内涵的生存方式。我被芭学园时时处处的用心和充满艺术的美感动。

 

和老师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带着孩子一起做大型搭建、种地、做木工活、照顾环境……,让孩子在丰富的动手参与过程中获得能力和信心。尊重孩子,从孩子的视角去看问题,用商量的口吻和孩子说话。在孩子有情绪时,先试着说出他的感受,并表达认同,接纳允许孩子有情绪,然后一定会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这些和孩子相处的方法,我没有从自己的原生家庭学到。现在,我想努力从自己这一代有所改变,尽量避免一些问题代代相传。



 七、弓静是我的老师


一直以为在向日葵的时间还有很长,是潜意识里非常不想离开向日葵。孩子来上芭学园,我视为自己在上父母专业课。


我越来越认同,做父母,绝对是一个需要学习的事;教育协助孩子成长,是理论和技术都有相当要求的职业。我从弓静这学到的,还没有好好实践。我领悟得太迟,刚找到点儿感觉时,娃已五岁多。好些事情还没有做,做错的还没有弥补,孩子眼看就要过了幼儿期。


芭学园一直非常重视对家长的培训。大李说,如果家长跟上芭学园的理念和作法,孩子在芭学园得到的好影响就会放大;如果家长不改善,芭学园对孩子的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现在回头看看,确实如此。孩子的很多好习惯都是在芭学园养成的;而尚未成长好的那些方面,都是家庭的影响造成的。



芭学园每年举办父母培训,连续两年请澳大利亚的心理学家卡拉老奶奶来给家长们开讲座,主班老师就孩子的具体情况与家长沟通等等,这些都是芭学园对家长们的教育。


大李说,在芭学园学到的,够用到18岁。我越来越体会到是这样的,不仅够用18年,可以说够用一辈子的。因为认知自己、感受他人、处理关系,这些为人做事的基本观念和能力建构好了,这一生不管做啥事,和什么人打交道,都是使用自己这一套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和情绪反映模式。我会在实践中继续理解消化、继续体验领悟,努力自己成长,努力可以更多地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



弓静,是我眼里非常优秀的老师,除了她自身的性格修养学识人品之外,还有她受到的职业培养和她背后的大李以及芭学园整个团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里说的弓静,不止是她一个人,而是向日葵班的全体老师,是以弓静为代表的芭学园全体老师。


我每一次与芭学园老师打交道,都能感到被尊重和被理解,都能感受到真诚和友好。我能感受到,所有这些老师行为里体现着相同的理念——对人的尊重。教育者,最重要的是自我教育。他们每一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每个行为,都是在从事教育。因此,我向芭学园团队致敬!


本文算是总结之技术篇。如果写情感篇,我想写的更多。


孩子刚入园的时候,我总羡慕地说:“我也想上芭学园。”一方面是希望他听了能每天乖乖去上学,另一方面对于没有上过幼儿园的我,是真羡慕呀,恨不得能变成小孩。说多了,孩子给我想出了一个办法——办一个“妈妈芭学园”。现在回看,在全情投入的近三年里,我可以算是上了一回“妈妈芭学园”了。


在这里,孩子成长了,我也成长了。

 

这么像是广告软文的长文,都是我的真实感受。还有更多,尽在不言中。



孩子们是芭学园老师的宝贝


让老师笑,也让老师哭,幼儿园的小孩子是怎么做到的?

这样的男人都是宝贝 | 我在芭学园当老师

李跃儿芭学园0-12岁一站式教育服务| 2017-2018学年招生信息

做 最 懂 孩 子 的 教 育

www.liyueer.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